《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先生今年出版的一本历史小说。在某人的推荐下,这本书也出现在了我的书架上。这是我第一次读马伯庸先生的作品,之前倒是看过《古董局中局》和《长安十二时辰》,不过是改编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还烂尾了

书中的序言中提到:

马伯庸先生的巧思和他对现实的关怀,以及那种渗透骨髓的幽默感,对史料和细节的孜孜以求,恐怕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此也深以为然。

目录

  1. 梗概
    1. 飞来横祸使荔枝,孤身南下入五岭
    2.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 幸逢贵人识国公,殚精竭虑护荔枝
    4. 不畏权贵谏真言,因祸得福苟余生
  2. 感悟

梗概

飞来横祸使荔枝,孤身南下入五岭

唐朝天宝年间的一天,长安城的九品小吏李善德在京城购买了属于自己的一处宅院,虽说借了香积贷,但对于一个年过中旬的小吏而言,能在京城落地生根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沉浸在喜悦中的李善德并不知道一场无端的横祸正朝他飞来,更不晓得这件事背后的暗流涌动。

当朝圣人(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庆祝贵妃(杨玉环)六月一日的生辰,下达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诞辰前,从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然而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想要跨越五千余里送到长安简直是无稽之谈。在上级和同事的算计下,李善德鬼使神差般地接下了这个任务,成为了新任的荔枝使。待其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为时已晚矣。在好友杜甫的鼓励下,为了苟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李善德决定放手一搏。他虽是一名九品小吏,然而圣人特敕的临时使臣的一度开销皆由国库支出,可谓“跳至三省六部之外,不在九寺五监之中”。凭借着荔枝使的特权,或许能够拼出一线生机。

随即,他马不停蹄地从长安长途奔袭至广州。一路上山水连绵,景致颇多,李善德却无心观之。他一直在研究沿途的地势和里程,希望从中找出机会,然而却被现实泼了一盆盆凉水。即使按照当时最快的邮驿,从岭南到长安也要十数日。更令他绝望的是,当地的官员并不配合他的工作,之后行事也会受到多方掣肘。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天无绝人之路,李善德在岭南结识了一名胡商苏谅,他愿意为李善德提供资金。另外,李善德还找到了当地一位种植荔枝的峒女阿僮,其种植的荔枝口碑极好,远近闻名。在二人的帮助下,李善德开始尝试转运荔枝。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任务无法完成,主要困难在于荔枝不易长时间贮存以及路途遥远。所以李善德要做得就是延缓荔枝变质的时间和加快转运速度。前者并没有太多办法,而后者却复杂得惊人,如何选择转运载具和转运路线,如何调度驿站,是否水路交替等等都会影响转运速度,其中衍生出的组合如恒河沙数。李善德明算科及第(理科生),一生与数字打交道,虽说不谙官场,但此次或者只有数字可以救他了。

李善德设计了四种转运方案并模拟朝廷最高等级的驿递速度企图找出一个合适的转运路线。不出所料,即使最快的一种方案也只完成了不足一半的路程。李善德仍旧不甘心,“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他翻阅了大量的古籍试图从荔枝保鲜入手(不会了,就要查文献),然所获甚少。就在他想要放弃,决定举家逃往岭南之际,无意中得知荔枝不离枝可以多维持半日新鲜,李善德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苗。此次,他将几乎所有保鲜和提速的方法都用上了(像极了算法堆性能),形成的荔枝转运之法涉及气候、邮驿、州县、钱粮诸多方面,内中细碎多如牛毛,各种调度也环环相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如此复杂的转运法只有举全国之力,不计人力和成本才能实现,所以李善德的当务之急是要得到朝廷的支持。

幸逢贵人识国公,殚精竭虑护荔枝

恰时唐朝职官结构和行政机制复杂,李善德区区一个九品芝麻官,就算是圣人特敕的荔枝使,依旧是四处碰壁,被诸多衙署踢来踢去(有时学校办一件事也要折腾两三个部门)。他在京城为官多年,此次才真正见识到皇城之中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幸有贵人牵线,李善德得到了卫国公杨国忠的银牌。手持银牌,所有衙署都要按“规矩”办事。于是李善德召集多个部门,事无巨细地布置了荔枝转运一事,他本人之后又再次风尘仆仆赶往岭南,亲自监督启运过程。一切看似安排妥当,真正实施过程起来却是状况百出,一波三折。高层不断变换的需求,各级衙署的层层加码,官员私下的小动作,未曾料想的事件,都在不断地打乱李善德的计划。他只得疲于奔命,尽力补救。皇天不负有心人,诞辰当日,一骑快马如约赶至,千里迢迢地将岭南的鲜荔枝送到了长安城,使得贵妃展颜一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不畏权贵谏真言,因祸得福苟余生

然而,李善德却并不开心,没有劫后余生的舒畅,也没有功成名遂的欣喜,更没有往后飞黄腾达的兴奋。相反,一座座大山正压在他的心头,几乎令其窒息。短短数十日,他失去了两位刚刚结交的朋友,他见识了官场的尔虞我诈、贪腐怠政,他看到了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认识到当政者可以为博贵妃一笑而劳民伤财。压抑二十多年的怨气彻底爆发了,他向卫国公问出了一个众人想问而又无人敢问的问题:

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

毋庸置疑,卫国公的回应只有无尽的怒火。这位一时风光无限的荔枝使顿时成了众矢之的,朝堂上的弹劾之声此起彼伏。所幸之前帮助过李善德的贵人(高力士)再次现身,李善德才得以保全性命。当然高力士救人只不过是顺手而为,其真正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揽过一部分转运荔枝的功劳,另一方面是为了打压鱼朝恩。李善德再次见识到了官场的复杂和冷血。自己不辞辛劳,历经万般险阻转运荔枝,对于贵妃而言,不过是一句感叹和一声轻笑。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李善德最终落了个仕途尽毁,流放岭南的下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转眼一年过去,李善德在岭南种起了荔枝,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夫。本是运送荔枝的时节,然而朝廷却没有动静。原是安禄山起兵叛变,长安已然沦陷。圣人与贵妃都在逃难,何人又会在意这小小的荔枝。

感悟

之前阅读历史类书籍时,主要关注点在王朝更迭、江山变迁,了解的人物也大多是王侯将相和文人雅士,并不会聚焦到一个普通人身上。当然,正史中也不会有他们的身影。在历史的洪流中,普通人不过一粒尘埃,他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不会在史书中留下半个字。一将功成万骨枯。史书中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有无数普通人的身影,是由无数个李善德兢兢业业而完成的。

《长安的荔枝》则是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展开的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从李善德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一线城市买房而背上了如山贷款的社畜,一个在职场摸爬滚打几十年仍然被领导拿捏的打工人。马伯庸先生写的虽是唐朝的事,但时时刻刻都有现代人的影子。即便跨越千年,也可以使得读者与李善德产生共鸣。

李善德的朋友韩洄提到为官之道在于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这句话时至今日或许也是适用的吧,不禁令人唏嘘。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中,我们确实无法独善其身。书中李善德需要何种勇气才能向杨国忠发出那样的灵魂拷问。虽然最后仕途尽毁,却也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在写到这段的时候耳边忽然响起了《孤勇者》,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 …。 感觉很适合李善德,跑题了,哈哈哈。

书中也揭示了当时唐朝的腐败。地方官员不作为,争功,贪腐。卫国公杨国忠大权独揽,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唐玄宗不顾劳民伤财

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