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之间,在微信读书中看到了《平均分》,这本书其实我早有耳闻。最初是从《你好生活》这个综艺节目中了解到的,这本书算是康辉老师的一部自传。之前便知道央视的很多人都在出书,包括白岩松、朱军、朱迅和尼格买提等,其中或许应以白岩松的《白说》最为出名吧。

“名人”出书,好像是前几年的一个潮流,所谓的“名人”,有实至名归的,更有浪得虚名的。因此,我对于这类书向来都是不屑一顾。这些“名人”无非在书中追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或悲惨,或幸福;接着便是求学经历与职业生涯,讲述自己如何努力,亦或是如何得“天纵奇才”;最后则是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人生阅历总结出的金玉良言。这类书读起来实在索然无味,于我没有什么价值。诚然,这其中多少有些偏见,但也并非无中生有。

说回《平均分》,我会翻开这本书,大致有两个原因。

  • 其一,近几年我对央视主持人的关注越来越多。大抵是从2019年主持人大赛开始,认识了一些之前并不熟悉的主持人,也看到了几位后起之秀,比如我比较喜欢的王嘉宁(嘿嘿!)。之后又从《你好生活》和央视近期的其他节目中对这些主持人有了进一步了解。发现他们确实才华横溢,人也相当有趣,例如朱广权任鲁豫李梓萌张蕾等人(小撒就不用说啦),当然也有康辉老师。
  • 其二,便是当时有些无聊,看到这本书之后就翻开读了读。

目录

  1. 平均分 ?
  2. “别人家的孩子”
  3. 职业
  4. 赤子之心
  5. 结语

平均分 ?

说实话,这本书开头提到的“平均分”确实有吸引到我。

若论起天分,我便是那平凡中不能再平凡的一个。在人生的赛场上、职业的赛场上,想不甘人后,也只有努力地去试每一个选项,在每一个选项上都能及格,在及格之上再努力,也许就能再站上一级台阶。一项一项,才能给自己拿到一个高一点的平均分。这样平凡却又努力不平凡的人生,或许才是大多数人可参考的人生范本。

我很好奇康辉——一位著名的央视国脸,为何会说自己仅仅是平均分。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却有些失望。在我看来,康辉老师并不是平均分。一位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大学期间一直是第一名,工作之后又一步步成为央视新闻中心播音部主任的人,想来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他刚刚达到“及格线”。这一陈述或许有些轻视康辉老师的努力,但也是事实,这样的人生实在难以成为普通人参考的范本。

康辉老师将这本书题为《平均分》,大概确实是他自认为是一个平凡人,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这也合理,一个有着清醒认知的人并不会认为自己是天才,他们也有人生的至暗时刻,也是凭借着不懈的努力才获得了今天的成就。就像康辉老师也曾被专业课拷打过,也曾迷茫自己的性格是否与播音员这一职业情投意合。

即便如此,从命题作文的角度,我也认为这本书叫做《平均分》是不合格的。

  • 如果康辉老师的人生经历都只能够称为“平均分”的话,那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就更加无地自容了。
  • 这本书的内容应该算是一个标准的自传。记录了康辉老师的童年光阴,求学广院和入职央视的经历;也有康辉老师对家人真挚的情感,将猫当做儿女的萌宠人生,以及一些风花雪月的故事。然而这些内容中并没有体现出所谓的“平均分”,致使我难以理解《平均分》这一书名。

但是,如果有人问我是否会推荐此书,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并不矛盾,我虽不认同《平均分》这一书名,但我依然有所收获。

“别人家的孩子”

康辉老师说自己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但这样的孩子也有旁人无从得知的烦恼。不自谦地说,我小时候应该获得过类似的评价(在一个小地方,当然与康辉老师没办法相提并论)。很多人都羡慕这一评价,但熟不知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枷锁。

作为“别人家的孩子”,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未必看到了我在努力满足成年人的期待,同时在偷偷固守自己的小世界。

康辉老师提到自己其实还是另一面,“不写作业、装病不上学、请假出去玩、帮着别人作弊…”,这绝不是一个“好孩子”应有的行为。而我也有类似的经历,不想写作业直接抄答案,考试偷改试卷等等。其他人这样做有时候还可以大方地承认,而我为了立住自己“好孩子”的形象,这种事只能深藏在心底,当然老师和家长也并不会怀疑我。

现在想来,如果小时候自己能够坦然一些,不受这种评价的束缚,或许童年会更愉快些。在这一点上,我或许比康辉老师差远了。康辉老师当时就已经认识到“不要让光环变成枷锁”,并且在尝试保留自己的快乐。当我看到康辉老师高中时期偷偷带着同学在考试前夕爬泰山时,当真觉得太酷了。

职业

如果你觉得播音很容易,不妨找一篇文章,难度不用太大,甚至可以是你自己写的文章,从头到尾读一遍,看能不能做到一字不错且声情并茂?

小时候就觉得《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太幸福了,每天只需要工作30分钟,还能在全国人民面前露脸。而当真正了解之后,才知道这份工作不是谁都能胜任的,其需要极高的职业素养(毕竟说错一个字就是200块钱),强大的抗压能力,以及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对于《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万无一失”不是愿望,而是要求。

在主持人大赛上便见识了康辉老师的专业素养,“活字典”和“行走的素材库”所言非虚!

从文字中能感受到康辉老师对新闻主播这一职业的热爱和尊重。自己也快要到工作的年龄了,现在听到得更多是“摸鱼”和“打工人”,总感觉工作不过是为了生计。诚然,工作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繁琐无趣的,但我仍然希望自己能够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

赤子之心

比较喜欢书中的这句话:

成熟和世故是有很大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成熟是无论经历何等风雨,依然会用一种纯净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只不过,我会比年轻时看待世界的角度更多,看得更深更广。而世故,则完全是站在自身利害的角度,始终以一种趋利避害的态度来看待世界,看待一切的人和事,慢慢地你的眼睛就会变得越来越浑浊,看到的世界也会越来越浑浊。

这大概就是赤子之心吧,愿自己能够常怀赤子之心!

应该很多人会为康辉老师与猫的情感所动容。我自认为也算是一个猫奴,但却未能体会到那种情感。大抵是因为丁克的原因,康辉老师和他妻子确实是将猫看作为儿女。

小时候家里一直在养猫,但是印象中他们都没有在家中待足五年,大部分是走丢了,只依稀记得有一只是因病飞往了喵星。正因如此,我现在对于他们的离去到也觉得平常了,虽会有悲痛,但很快也会被时间抚平。

大概率之后自己也是会养猫的(条件允许的话,两只,可以有个伴),不知道到时会是怎样的情感纠葛,期待与他们的邂逅。

结语

总而言之,这本书并没有符合我的预期,但也并非乏善可陈。于我而言,我在书中找到了些许共鸣,了解到新闻播音员这一近乎严苛而又丰富多彩的职业,也看到了康辉老师对于工作的热爱与尊重,以及那份不变的赤子之心。

可能碍于身份,康辉老师在书中对于一些事件的陈述有些流于表面,仅仅在谈论自身的见闻与感受,让人感觉缺乏深度。当一本自传来看,我想这本书是合格的。如果期望看到一些深度见解,大概要扫兴而归了。